来源:储能严究院
从昔日诺基亚伙伴、电池大王到濒临“仙股”边缘,
飞毛腿如今飞不起来了?
©图源|飞毛腿
文|陈尘 编辑|杨倩
2025年6月19日,飞毛腿绿色储能智能制造项目在天津宝坻九园工业园区开工。
这座占地500亩、总投资50亿元的“超级工厂”,规划年产96GWh储能产品,聚焦电力储能、商用车换电及工商业储能三大领域,配备15条方型锂电池PACK自动生产线与6条储能集装箱装配线,年产值目标达100亿元。
在储能行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下,飞毛腿的逆势扩张格外醒目。
01
从手机电池霸主到品牌式微
飞毛腿集团绝不是一家没有故事的电池企业,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赶上了多轮风口。
自1994年成立以来,创始人方金从对讲机“黑珍珠”贸易商转型手机电池制造,凭借敏锐洞察,依托ODM(原始设计制造)业务为华为、诺基亚等通信巨头提供电池模组,几乎垄断了当时的国内手机电池市场。
取名“飞毛腿”即源于苏联导弹的知名度,寓意企业高速成长。
2006年,正值诺基亚手机鼎盛时期,飞毛腿凭借“SCUD飞毛腿”品牌的手机备用电池组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产品兼容超2200种手机型号,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客户涵盖联想、中兴、夏新等知名厂商,一度成为“中国名牌”,成功于港交所上市。
然而,随着苹果引领的智能手机时代到来,手机电池市场格局急剧变化。201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机,不可拆卸内置电池成为主流,备用充电电池变成时代弃子。而早在2009年飞毛腿的利润就开始大幅下滑,2012年首次亏损2.15亿元。
2015年飞毛腿因财务问题停牌,2018年复牌后市值从11.34亿港元骤降至约5亿港元。当前该公司股价仅有0.178港元,市值为1.94亿港元,相较高点一落千丈,徘徊在“仙股”边缘。
更为戏剧性的是,飞毛腿集团(SCUD Group Limited)于2020年9月更名为锐信控股(Veson Holdings),一度“放弃”了飞毛腿这一品牌,标志战略重心彻底转移。
事实上,早在2019年底,该公司已全面终止“SCUD飞毛腿”品牌锂离子电池的生产与销售。彼时自有品牌业务营收占比仅0.6%,毛利率从2006年的25.68%骤降至6.39%。
同时该公司聚焦ODM业务,为国内外头部通讯品牌供应锂离子电池模组,营收占比超过90%。
但在消费电子市场饱和、手机市场持续萎缩之下,飞毛腿又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
02
储能赛道能否“后发制人”?
2021年,飞毛腿成立能源科技子公司,积极进军储能领域,试图在新能源赛道“后发制人”,但实际上该公司真正切入储能业务不过两年多时间。
依托30年消费电池技术积累和精密制造能力,飞毛腿试图在储能市场迅速跑马圈地,三年内跻身GGII中国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前六,并将目标锁定行业TOP 5。
2024年该公司储能订单突破3.5GWh,并与海辰储能、中国中车、科华数能、远景能源、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行业龙头达成战略合作,构建“研发-生产-梯次利用”闭环生态。
然而,飞毛腿在储能领域的动作虽频繁,但整体财务表现仍不容乐观。
2024年,锐信控股整体营收同比下降13%至53.45亿元,净亏损约1200万元,较2023年盈利2010万元大幅恶化。
两大主营业务分别为ODM业务、电芯业务。其中,ODM业务仍占90%以上营收,其中手机电池业务占比66.8%,销量和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5%和22%。
新电源产品(穿戴设备、车载及储能电池)收入虽同比增长24%,达到2.63亿元,但仅占ODM业务5.3%,尚不足以抵消传统手机电池业务的下滑。
同期,电芯业务由盈转亏,毛利率从6.5%降至3.4%,反映锂电材料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和产量缩减压力。
当前,飞毛腿的转型正值储能行业深陷“低价竞争-利润萎缩-创新弱化”的恶性循环。
而储能系统市场正呈现出明显的头部集中趋势,预计2025年这一格局将进一步强化。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远景能源、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凭借技术与规模主导市场。
事实上,飞毛腿储能业务起步晚,2024年员工仅60人,今年年初产能27GWh,虽2024年订单规模突破3.5GWh,但与头部企业的稳定盈利和规模化生产仍有较大距离,且短期难以弥补其传统消费电子业务的下滑。
如今,从手机备用电池大王到储能“赌徒”,飞毛腿的50亿元逆势扩产引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投资资金从何而来?在营收下滑、亏损加剧的背景下,这一疑问更凸显其转型之路的不确定性。
飞毛腿能否凭借技术积累与产业链合作突破重围,仍需时间验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