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历史的叶氏大祖祠
叶氏大祖祠内的“翰林院”匾额
(三)张飞庙与关帝庙
从建庙至解放初期,“石狮庵”一直供奉关张诸神。至50年代中期,因该庙址地理布局巧妙,前弓后箭,左旗右鼓,前龙后虎,得天独厚,驻军就在周围基建司令部,该庙被驻军所征用,加上文化大革命运动,大部分文物被损。直至90年代初期,驻军才把该庙归还,归还时部分建筑已遭拆损,破坏严重,后经当地政府及广大群众多方集资进行彻底重修,恢复原貌,庙宇才焕然一新,部分丢失的文物也陆续追回,成为该地一大旅游景点。重修时,因附近叶氏人丁兴旺,加上关羽生日与张飞生日不同,为便于庙宇纪念神明生日等一系列活动,便由原来顶叶村(叶氏大房)2000多人祀关公,下叶村(叶氏二房)2000多人祀张飞,分祠而立,并把关公神像重建新庙朝祀,张飞像保持在原庙供奉,称关羽为“关圣大帝”庙,称张飞为“二王公”庙。这样,600多年关张合祀的习俗才被打破。太平天国的《天情道理书》就有以关羽张飞的忠勇为榜样记载:扫灭世间妖百万,英雄胜比汉关张。当时把张飞与关羽相提并论加以弘扬可见一斑。
叶氏宗亲的“南阳堡”
(四)叶氏敬张飞
程溪张飞庙距漳州市区10多公里,庙址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相结合的园林建筑。这里背山面水,坐东面西,山上松柏青翠,山前清泉环绕,古木参天,清静幽雅。山水风景极为秀丽。在古朴典雅的殿宇之中,高约七尺的张飞塑像佩带宝剑端坐其中,正如民间俗语所讲的“矮仔张飞七尺二”,黑脸膛中透着威严,让人肃然起敬。身后竖着一支“丈八”蛇矛,当年张飞曾立马横枪在当阳桥头,令数万曹军闻风丧胆。旁边还有一尊较小女性打扮的王婆塑像,此乃张飞之妻,因当年曾助张飞立下奇功,百姓也将其一起供拜。
相传,汉朝末年,兵荒马乱,河南发生水灾,南阳一带大闹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当时驻守在此的大将军张飞体恤民情,令军士开仓济民,并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张将军与民同舟共济的精神使百姓感恩戴德。后来张飞死后,当地就把张飞塑成像,建起了庙宇敬拜,称为张府燕王。叶氏祖先在向南迁徙中,也把此习俗从河南带至福建,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风俗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张飞及夫人
(五)奇特的“犁张飞”
农历2月23日是张飞的生日,7月23日是忌日,如今每年这两天,当地百姓为表示对张飞的崇敬,就用“三牲五礼“等丰盛的供品到殿宇中敬拜,张飞一生酷爱喝酒,酒量特大,村民也带着美酒供拜,以飨将军生前之癖好。村民们还举行了闽南传统的舞龙、摆狮、大鼓、凉伞等民间踩街活动,载歌载舞纪念张飞。为再现将军当年南征北战的雄威,由数百名村民举着刀、矛、戈、棍等古老民间兵器,抬着张飞塑像进行激烈的来回奔跑,当地称为”犁张飞“,观看的村民则用大串鞭炮来助威呐喊,那浩大的阵势如当年张飞威风凛凛驰骋在千军万马之中。如此热闹的场面和奇特的形式令众多来客叹为观止。每逢这两天,左邻右舍村庄的村民和旅居海外的游子也纷纷赶来观看如此盛况,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张飞庙前的天然大石狮
(六)张飞文化的教育意义
如果你漫步在该村,一定会深深地融进到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去。其中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圆楼渗透着雄伟壮观和古朴典雅并存的神奇韵味。有保存完好的古炮楼《南阳堡》更是让你感受到刀光剑影的战火年代遗风。还有比比皆是的古井、古巷道、古色古香的门楣石刻、古建筑等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该村祖祠正堂悬挂着古代朝廷钦赐的,《翰林院》、《为国争光》等匾额,叶氏后代常以此为荣,并保留着崇文习武的好风尚。受张飞文化的熏陶,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钟灵毓秀。恢复高考后,就读大中专的人数在当地出类拔萃,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留学生更不是什么稀罕事。可见张飞文化在此的真实体现。
时至如今,当地的前辈们常用张飞济世救民的功德和忠义正直的为人来教育下一代,激励年轻人艰苦奋斗,为国争光,为民造福,以流芳千古。正是:浩气长存遍天下,威风尚在振乾坤!
张飞坐像
【作者简介】叶志兴,男,1954年生于漳州市龙海市程溪镇下叶村,原供职于南靖县总工会,为福建省文艺家协会会员。
文/图叶志兴
编辑:叶树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