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5月22日,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溘然长逝。
法国在巴黎先贤祠为他举行了国葬,超过200万人为其送行。
雨果国葬
在十九世纪的巴黎,当贵族们在奢靡生活中雕琢自己的一言一行,雨果却弯腰为底层民众拾起了尊严。
《巴黎圣母院》里被嫌弃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悲惨世界》中挣扎的冉·阿让,都在他的笔下重生为英雄。
1956年版《巴黎圣母院》剧照
100多年前,他便提出妇女的权利、儿童的权利,他从未见过圆明园,却为这全人类瑰宝的毁灭而痛心——在巴黎的雨果故居博物馆里,各国文学爱好者至今还可以在其“中国客厅”中,感受到这位世界级文豪对东方文化的向往。
而今天的我们,仍会在深夜被雨果的文字刺痛:那些关于救赎、宽恕与良心的追问,是人类共通的密码。
雨果以小说家、诗人的身份闻名于世,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维克多·雨果
在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下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雨果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他一生创作了4000多幅画作,其中有3000多幅留存至今。
更不说大量的历史作品、评论作品、旅游文字,以及大量的书信、日记和手记。
维克多·雨果画作:Ville avec le pont de Tumbledown, (Town with Tumbledown Bridge), 1847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有两篇课文来自雨果的《言行录》(Actes et Paroles):中学九年级上册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篇好文章;小学四年级下册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一则好故事。
而收入语文教材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便出自雨果研究的权威学者、翻译家程曾厚教授的译笔。
程曾厚译《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程曾厚教授致力于雨果和法国诗歌研究,曾获法国文化教育领域最高级别的荣誉——“棕榈叶教育骑士勋章”。
他以学者独有的温度,将雨果的炽热与柔软用中文精准传达。
“雨果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关注穷人疾苦,关注老弱病残,关注狱中死刑犯,关注街上乞丐,甚至关注动物,关注一匹马、一只鸟、一只蝴蝶、一只蜜蜂的记载也有很多。”
程老在《人类的良心:雨果人生随笔》译者序言中提到,雨果的一生,是博爱的一生。
《人类的良心:雨果人生随笔》
程曾厚 译
即将上市
由程曾厚教授倾心翻译的《人类的良心:雨果人生随笔》即将于6月出版,书中收入了雨果的随笔、书信、演讲等文字,若干篇章是首次翻译成中文。
不同于雨果小说作品的情节跌宕,雨果直抒胸臆、高屋建瓴的陈词,更有助于我们品味《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力量。
140年后的今天,在这个充斥着怀疑与解构的时代,雨果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仍然叩击着每个读者的胸膛。
正如他曾写道:“你问我是什么迫使我发声?是个奇怪的东西,我的良心。”雨果用毕生创作告诉我们,最难得的,正是坚守这些永恒价值的勇气。而这难得的勇气,也将通过他的文字被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
End
图书编辑:林菁 鲁静雯
原标题:《200万人送别的文豪 | 雨果逝世140周年,我们为何仍在读他?》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