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注资治通鉴序(胡三省撰)
卷一:周纪一 卷二:周纪二 卷三:周纪三 卷四:周纪四 卷五:周纪五 卷六:秦纪一 卷七:秦纪二 卷八:秦纪三 卷九:汉纪一 卷十:汉纪二 卷十一:汉纪三 卷十二:汉纪四 卷十三:汉纪五 卷十四:汉纪六 卷十五:汉纪七 卷十六:汉纪八 卷十七:汉纪九 卷十八:汉纪十 卷十九:汉纪十一 卷二十:汉纪十二 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卷二十三:汉纪十五 卷二十四:汉纪十六 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卷二十六:汉纪十八 卷二十七:汉纪十九 卷二十八:汉纪二十 卷二十九:汉纪二十一 卷三十:汉纪二十二 卷三十一:汉纪二十三 卷三十二:汉纪二十四 卷三十三:汉纪二十五 卷三十四:汉纪二十六 卷三十五:汉纪二十七 卷三十六:汉纪二十八 卷三十七:汉纪二十九 卷三十八:汉纪三十 卷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卷四十:汉纪三十二 卷四十一:汉纪三十三 卷四十二:汉纪三十四 卷四十三:汉纪三十五 卷四十四:汉纪三十六 卷四十五:汉纪三十七 卷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卷四十七:汉纪三十九 卷四十八:汉纪四十 卷四十九:汉纪四十一 卷五十:汉纪四十二 卷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卷五十二:汉纪四十四 卷五十三:汉纪四十五 卷五十四:汉纪四十六 卷五十五:汉纪四十七 卷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卷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卷六十:汉纪五十二 卷六十一:汉纪五十三 卷六十二:汉纪五十四 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 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卷六十六:汉纪五十八 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 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卷六十九:魏纪一 卷七十:魏纪二 卷七十一:魏纪三 卷七十二:魏纪四 卷七十三:魏纪五 卷七十四:魏纪六 卷七十五:魏纪七 卷七十六:魏纪八 卷七十七:魏纪九 卷七十八:魏纪十 卷七十九:晋纪一 卷八十:晋纪二 卷八十一:晋纪三 卷八十二:晋纪四 卷八十三:晋纪五 卷八十四:晋纪六 卷八十五:晋纪七 卷八十六:晋纪八 卷八十七:晋纪九 卷八十八:晋纪十 卷八十九:晋纪十一 卷九十:晋纪十二 卷九十一:晋纪十三 卷九十二:晋纪十四 卷九十三:晋纪十五 卷九十四:晋纪十六 卷九十五:晋纪十七 卷九十六:晋纪十八 卷九十七:晋纪十九 卷九十八:晋纪二十 卷九十九:晋纪二十一 卷一百:晋纪二十二 卷一百一:晋纪二十三 卷一百二:晋纪二十四 卷一百三:晋纪二十五 卷一百四:晋纪二十六 卷一百五:晋纪二十七 卷一百六:晋纪二十八 卷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卷一百八:晋纪三十 卷一百九:晋纪三十一 卷一百十:晋纪三十二 卷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 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三:晋纪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四:晋纪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七:晋纪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八:晋纪四十 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卷一百二十:宋纪二 卷一百二十一:宋纪三 卷一百二十二:宋纪四 卷一百二十三:宋纪五 卷一百二十四:宋纪六 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卷一百二十六:宋纪八 卷一百二十七:宋纪九 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卷一百二十九:宋纪十一 卷一百三十:宋纪十二 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卷一百三十二:宋纪十四 卷一百三十三:宋纪十五 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卷一百三十七:齐纪三 卷一百三十八:齐纪四 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卷一百四十:齐纪六 卷一百四十一:齐纪七 卷一百四十二:齐纪八 卷一百四十三:齐纪九 卷一百四十四:齐纪十 卷一百四十五:梁纪一 卷一百四十六:梁纪二 卷一百四十七:梁纪三 卷一百四十八:梁纪四 卷一百四十九:梁纪五 卷一百五十:梁纪六 卷一百五十一:梁纪七 卷一百五十二:梁纪八 卷一百五十三:梁纪九 卷一百五十四:梁纪十 卷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 卷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 卷一百五十七:梁纪十三 卷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 卷一百五十九:梁纪十五 卷一百六十:梁纪十六 卷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 卷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 卷一百六十三:梁纪十九 卷一百六十四:梁纪二十 卷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 卷一百六十七:陈纪一 卷一百六十八:陈纪二 卷一百六十九:陈纪三 卷一百七十:陈纪四 卷一百七十一:陈纪五 卷一百七十二:陈纪六 卷一百七十三:陈纪七 卷一百七十四:陈纪八 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 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 卷一百七十七:隋纪一 卷一百七十八:隋纪二 卷一百七十九:隋纪三 卷一百八十:隋纪四 卷一百八十一:隋纪五 卷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 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 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卷一百八十六:唐纪二 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 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 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 卷一百九十:唐纪六 卷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 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 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 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 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卷二百:唐纪十六 卷二百一:唐纪十七 卷二百二:唐纪十八 卷二百三:唐纪十九 卷二百四:唐纪二十 卷二百五:唐纪二十一 卷二百六:唐纪二十二 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 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 卷二百九:唐纪二十五 卷二百十:唐纪二十六 卷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卷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 卷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 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 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 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 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 卷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 卷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 卷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 卷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 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卷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 卷二百二十八:唐纪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九:唐纪四十五 卷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 卷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 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卷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 卷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 卷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 卷二百三十六:唐纪五十二 卷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卷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卷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卷二百四十十:唐纪五十六 卷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 卷二百四十二:唐纪五十八 卷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卷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卷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 卷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 卷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卷二百五十:唐纪六十六 卷二百五十一:唐纪六十七 卷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 卷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 卷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 卷二百五十五:唐纪七十一 卷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 卷二百五十七:唐纪七十三 卷二百五十八:唐纪七十四 卷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 卷二百六十十:唐纪七十六 卷二百六十一:唐纪七十七 卷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卷二百六十三:唐纪七十九 卷二百六十四:唐纪八十 卷二百六十五:唐纪八十一 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 卷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 卷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卷二百六十九:后梁纪四 卷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卷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 卷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 卷二百七十三:后唐纪二 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 卷二百七十五:后唐纪四 卷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卷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 卷二百七十八:后唐纪七 卷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 卷二百八十:后晋纪一 卷二百八十一:后晋纪二 卷二百八十二:后晋纪三 卷二百八十三:后晋纪四 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 卷二百八十五:后晋纪六 卷二百八十六:后汉纪一 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卷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 卷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 卷二百九十:后周纪一 卷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 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 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 卷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释文辩误后序(胡三省撰) 释文辩误:十二卷
卷前题: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充理檢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後學天台胡三省音註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通称司马相公,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胡三省,字身之,又字景参,号梅涧,浙江台州人,宋元之际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