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如何有效地组织、存储和检索数据。本模拟试卷主要测试考生对数据库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涵盖了数据模型、数据库模式结构、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完整性、并发控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
1. 数据库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这里的"共享"指的是数据可以被多个用户或应用程序同时访问。
2. 构成数据模型的三大要素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数据结构定义了数据的组织形式,数据操作描述了对数据的操作类型,数据完整性约束则是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的规则。
3. SQL 语言支持关系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对应于用户的视图和部分基本表,模式对应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内模式对应于数据的物理存储方式。
4. 分布式数据库是由一组在物理上分散的计算机节点通过网络连接组成,逻辑上它们被视为单一系统,并由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统一管理。
5. 在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中,"分解"时要遵循既保持无损连接性,又保证函数依赖的规范。
6. 数据的完整性通常指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这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关键因素。
7. 并发操作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性,包括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和读脏数据等问题。
【单选题解析】
1.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 Codd 的数据关系模型。
2. {t|∀R(t) ∧S(t)} 表示 R 与 S 的交集,即 R∩S。
3. 与查询有关的是索引,因为它优化了数据查找速度。
4. X→U 表明 X 是 R 的超码。
5. delete from sc 表示删除 sc 中的所有记录。
6. 数据库设计阶段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7. R×S 表示 R 和 S 均为关系名,代表关系的笛卡尔积。
8. 使用游标可以在 DB 应用中处理单条记录。
9. 任何一个包含两个属性的关系模式不一定满足 3NF。
10. Sno 的长度为 5,表示表中该字段的字符长度。
11. 不能在视图上定义新的基本表。
12. 属性 C 的闭包 C+为 CD,因为 C→D,所以 C 可以推导出 D。
【名词解释】
1. 事务:是数据库操作的基本单位,它包含一组逻辑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
2. 传递函数依赖:如果通过其他依赖可以推导出一个依赖,则称为传递函数依赖。
3. 数据库的安全性:保护数据库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修改或泄露,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4. 并发控制:在多用户环境下,确保并发操作的正确性,避免数据不一致性。
【简答题】
1. DBMS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存储、数据查询、数据更新、数据安全、数据并发控制、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2. DBA(数据库管理员)的主要职责包括数据库设计、性能优化、安全性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故障排查和监控数据库系统的运行等。
3. 日志文件记录了数据库的所有更改操作,先写日志再写数据库是为了保证在系统故障时能够通过日志进行恢复,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4. 数据字典是需求分析阶段的重要工具,包含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等信息,用于清晰描述系统的数据需求和特征。
此外,题目还提到了商店管理的实体关系模型,商店、商品和职工实体之间可能存在以下关系:每个商店可以拥有多种商品,每种商品可在多个商店销售;每个职工可以负责多个商品,每个商品也可由多个职工管理。这种关系可以通过ER(实体-关系)图来描述,进一步设计为关系模式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表。